云隐孤星

朋友,你好!

01

X上看到一篇很不错的贴子,着重于反思个人对于目前AI领域的一些认知

这表面上是关于面试的问题,我进一步深化为个人涉及AI领域的认知。

当然,这也只是狭义上的AI,而并不是专业研究领域。因此,这些问题与答案实际上更侧重于与AI(LLM、AI应用)协作而获得的体会或经验。

我推荐刚刚进入或已经进入这一领域的个人可以根据问题进行自问,以此修正方向或进一步改进。

图片

我需要强调,反思出的结果是个人的认知,然而,相应的行动与实践也必不可少。

同时,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基于一定成果或经验而得来的,没有绝对的对错。

我下面进一步总结并且扩充,共10个问题。

阅读全文 »

01

新春之际,大模型厂商抢着提前回家过年,有Kimi与DeepSeek在同一天发布对标o1的推理模型。在这之前,还有许多类o1推理模型。

本文探索国产推理模型的发展与思考。

02介绍部分类o1推理模型的核心技术。

03梳理能够对标o1-preview、o1-mini或o1正式版的模型,简要介绍其技术或工程创新之处。

04结合思考,窥探模型发展新格局。

图片
阅读全文 »

01 前言

在这一篇文章中,我假定你已经利用AI编程工具(Cursor、Winsurf等)能够去快速开发一个简单的浏览器插件或者网页。

本文面向对部署上线无经验的用户,通过一个小项目示例,完整展示如何从代码到上线的操作过程。

如果你想要学习如何开发,可以看过往文章:

1. Cursor+Coze

2. 插件

3. Cursor+glm

4. 为AI IDE准备的系统提示词或规则:prompt

5. 从代码到上线:我总结的AI开发全过程(本文也是对这一篇的实践)

但此时,再好的产品如果无法上线推广,就无法真正实现其价值。

那么如何能够上线呢?(指的是网站等,不包括浏览器插件、微信小程序、IOS app)

实际上,接下来的这些我们可以完全让AI指导我们,但是AI在没有被告知的情况下无法解释为什么,只能一个一个去问。

所以,这篇文章旨在帮助没有开发经验的你上线自己的产品。


阅读全文 »

01 前言

本文我从一个使用AI IDE(Cursor、Windsurf等)且没有编程或者开发经验的小白出发,梳理一下如何将项目从一个创意或需求开始,到部署上线。

本文侧重于“知”,即我会尽量简单地解释名词与理清实现逻辑

下一篇我会做一个简单的示例。

我想说明的是这两篇的对象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项目,且是网页类型的,并不包括浏览器插件、微信小程序、IOS app等。


阅读全文 »

01

阅读了几篇系统讨论AI Agent的文章,选了2篇(来自Google与Anthropic)来思考探讨。

本文分别简要讨论这两篇(在03、04展开),并融合我的个人思考。

我们去看一看真正的AI时代——AI Agent(我更倾向于叫做智能体而非AI代理)


阅读全文 »

注:本文已同步发送至微信公众号:禹CreateAI

01 当我们过度信任AI的回答

在与LLM(Large Language Model)互动的过程中,我愈发体会到保持批判性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对LLMs(与AI搜索)的依赖日益加深,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倾向于相信其输出结果。因为输出结果的结构化与其确定式的语气让输出结果总是显得尤为客观。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需要意识到LLM的输出仍然是基于算法和数据的产物,必然存在局限性。

有人可能会说,LLM的训练数据来自互联网,涵盖了海量信息,应该足够全面了。然而,这种看法忽视了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互联网上存在大量未经验证的信息,某些错误内容可能因多次转载而在训练数据中重复出现;

其次,LLM在训练过程中会对数据进行概率建模,可能会强化这种普遍却不一定准确的观点;

再者,训练数据的时效性也是一个很大的限制,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领域。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某些专业领域的优质内容在互联网上的呈现可能并不均衡,小众但重要的观点可能会因数据量较少而被减弱其出现的概率。

尽管我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我所较多涉及的领域我能尽量做到客观性的基于LLM的输出进行批判性思考并选择性的吸收与再思考。在我不甚了解的领域呢?

我承认无法完全做到,基于有限的行业认知与对于专业名词术语的认知匮乏,我倾向于向LLM寻找解答。这在过去我们会去使用搜索引擎。

然而,问题就出现在这里 :

阅读全文 »

在读毛选时对于书友的问题解答

求问:那么可否把他映射为现实的三种状态,躺平,奋斗还有居于两种状态之间的一种状态,那中庸在这是无意义嘛?

原文

那些中间阶级,必定很快地分化,或者向左跑入革命派,或者向右跑入反革命派,没有他们“独立”的余地。所以,中国的中产阶级,以其本阶级为主体的“独立”革命思想,仅仅是一个幻想。

个人认为是不能的,躺平与奋斗并不是绝对二元对立的关系,不是革命派与反革命派这种涉及绝对利益冲突的关系。

首先,“中庸”是一种思想,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将这种思想用于指导实践是非常客观的。将其归为两种状态的中间态有些片面。

其次,实际上,我们知道单独的去追求躺平或者奋斗是不理性的或者不现实的,这本身已经没有搞清楚教员说的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必须先要清楚所求的利益(想要的结果)在哪里。选择奋斗(敌人还是朋友?)或躺平(朋友还是敌人?)之前有没有认识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或考虑到后果。
应承认个人的生活态度和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个人的成长、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人目标的调整而变化。
因此,敌人与朋友也是在动态出现变化的,躺平与奋斗归根到底是一种手段,时而与利益符合(朋友),时而又冲突(敌人)。

最后,如何选择状态不言而喻也是动态变化的,将中庸思想用于其中当然是客观的。

看到温老(温铁军,三农问题专家)一些发言的感想(脱离上下文使观点的解读尽管无法避免无中生有,但尽可能客观)。

他们用了过于陈旧的照搬西方的那套知识体系,改造了他们原有的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属性,变成了服务于某些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甚至是国外的跨国公司资本的的要素。旧的体制使年轻人在学习的过程苦不堪言,一旦他们把对这套知识体系的内心深处的逆反彻底磨灭,不再有自我调整的愿望时候,真正深度的被它套牢。恐怕当全球化危机真正演化为全球化解体,当各种矛盾冲突全面爆发的时候,我们不仅不能适应,甚至很可能成了被国外的软实力(媒体和意识形态宣传-笔者注)、巧实力蛊惑。

这段话出自《温铁军践闻录》中他侧面回答一个类似“除了考公,我们还有什么机会?”的问题。

阅读全文 »
0%